查看原文
其他

不必贩卖中美紧张,中国要带好节奏

王文 中美聚焦 2021-06-24
点击上方“中美聚焦”关注我们


导读

2021年4月2日晚,耶鲁北京中心与耶鲁北京校友会联合主办主题为“摆脱困局,存与共存”的中美关系讨论会,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(人大重阳)执行院长王文作主旨演讲。

以下为王文院长的发言实录


我今天首先想分享的观点是,我们必须适应中美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。这种紧张“新常态”并不可怕,也并非一定是坏事。
特朗普四年对华政策,直接导致了中美紧张。但从长远看,这种紧张对中国发展应该是利大于弊。
第一,特朗普像是思想政治课老师,教会了全体中国人认识国际关系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与险恶,尤其是学会需用现实主义逻辑看待中国未来。过去我们有一些人常以为,中国人勤勤恳恳,不偷不抢,不侵略不争霸,还为世界作出经济增长贡献、扶贫贡献、减排贡献,世界肯定会欢迎中国崛起。但特朗普提醒中国人,不是所有国家都会轻易接纳强大的中国。中国弱时,他们会伪善地说“自由”“公平”“规则”;等中国学会了规则并逐渐胜出时,他们就会使各种歪招、坏招。这就好比一个小年轻,一直以为世界很美好,刚入社会,被大人耍弄、套路。中国人必须对外界尤其是美国,全面放弃单纯的幻想,“害人之心不可有”,但“防人之心不可无”,这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。
第二,中美紧张关系也让中国社会在对外关系上变得空前团结。近年来,中美贸易战、新冠疫情、新疆棉花等事件都警示中国:只有中国人自己最关心、最爱护自己。美国国会、白宫或欧洲议会,连新冠疫情下自己国民的生命安全都保护不了,哪会真正关心中国人权与发展呢?所谓人权指责,无非是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与话语霸权外交而已。
第三,中美紧张关系还让中国人比过去任何时候更重视科技安全,更意识到中国自己原来还有那么多短板。过去,我们把美国想得太好,把国际市场自由化想得太好。现在才知道,人家想遏制你发展,分分钟有实力对你禁运,卡你脖子。这些年,中国多项财政预算都在削减,但科技研发的预算却一路增加。这是对的。中国是大国,过去国防安全得靠自己,粮食自给得靠自己,人权发展得靠自己,未来的科技自主也得靠自己。
拜登执政未来四年的中美紧张关系,已成定局。这在预料之中。我更想表达的是,中国舆论不必消费与贩卖中美紧张状态
我不太喜欢用“你死我亡”等扎眼的词汇来形容当下状态。相反,中美间的紧张关系仍是低烈度冲突,多集中在贸易、人文、科技等“软政治”领域,还未涉及到军事冲突、核威慑、代理人战争等“硬政治”。我们必须要对美保持底线思维,做最坏的打算。但客观地讲,当下的中美博弈,在1500年以来甚至是人类历史以来的大国竞争中,烈度是较低的,远远没到大国冷战或热战的阈值,甚至还比不上过去20多年的美俄冲突,更遑论美苏冷战。
我所在的人大重阳曾做过一项研究,普京上台以来,美国对付俄罗斯的制裁多达60多次,手段几十种,至少有一半没用在中国身上,如代理人战争、暗杀嫁祸、撤回大使等。这说明美国对付中国的工具箱中,还有不少工具与手段,中国要小心。但另一方面,中国舆论需要有更高的心理承受力,不必一惊一乍,完全把中美关系紧张化、冲突化。
事实上,中美关系紧张更多是在外交政策层面上,民间的人员往来(疫情期除外)、金融市场的投资、贸易总量近年来都没有发生实质性降低,有些指标还在增长。适应这种外交层面上的紧张,比如发言人间的相互“对骂”,关税仍居高不下,对部分学者进行入境限制等,其实都没有颠覆中美大局。而对美在台海、新疆、香港议题上的挑衅,中国采取对等的制裁与反击策略,也在两国战略关系的可控范围之内。
从这个层面看,我对中美管控战略竞争表示审慎的乐观态度
理由有三,第一,阿拉斯加两国外交高层的对话,有重要战略共识。我将其概括为“三都”,即双方都强调两国须避免战略对抗,双方都表示须充分遵循两国元首在除夕通话的精神;双方都要求对方尊重。这其实有点接近中国2012年提出“新型大国关系”的本质:不冲突不对抗、相互尊重、合作共赢。
第二,相信两国元首与精英层的智慧。拜登是一位理性的领导人,不像特朗普;国务卿布林肯也不是蓬佩奥。两国精英层不想让两国真跌进冷战或热战的深渊。毕竟,中国整体实力虽稍弱一些,但若真对抗起来,美国不会有好果子吃。我在多次中美智库对话中都提醒美国朋友,中国不是伊拉克、不是阿富汗、不是叙利亚,若真惹了中国,美国可没有好果子吃。这个观点,多数美国学者是认可的。
第三,中美之外的第三股力量,是牵制两国走向最坏结局的积极因素。虽然澳大利亚、加拿大等国的外交政策,唯美国是从,但从总体看,冷战“铁幕”不会形成,最多是“纱帘”。拜登政府想重拾联盟体系,除了折射美国“心虚”、“体弱”,无法单干中国之外,更多的只是捡回被特朗普丢掉的分,是一种政策的回摆、回归。要真让那些所谓的美国盟友,如日本、英国铁了心与中国对抗,可能性并不大。中国近年来与俄罗斯、伊朗关系在深化,也是一种回归。过去中国交朋友,有时较虚,现在更实一些,本身就是外交交朋友实质的回归!不必把双方的“回归”,视为是冷战“铁幕”降临。
从这些点至少可以说,当下的中美紧张关系,不是像美苏那样的生死之争,而是强弱之争。未来10-20年,中美两国到了决出强弱的前夜。中国过去10年制造业总量、货物贸易总量、专利授权总量、消费市场总量相继超过美国,未来10-20年及更长时间还有可能是GDP超越、区域性军事实力的赶超,甚至还有货币影响力、文化软实力的赶超。
这些赶超在两国战略判断中,是存在重大分歧的。美国将之视为对其全球霸权的替代战略,而中国则将赶超视为做更好的自己。可以想象,只要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,收入更高,环境更好,教育更棒、生意遍天下,14亿人的中国实力超过美国,只是时间问题。从这个角度看,中国要把关注重心放到国内发展上来,深化改革,加速国家治理现代化,解决当下社会矛盾与各类问题,不要让所谓中美紧张关系影响这个发展节奏。
换句话说,中国要带中美关系的节奏。中国的聚焦重心,仍是国内问题。在对美关系上,保持必要的后发制人,是有利的。该斗争的斗争,让他们不敢触碰各类底线;该合作的合作,让他们知道中国有可能在许多领域(如减贫、减排、治安、反恐、基建、企业盈利等)做得比美国更好。
我过去一篇文章讲过,存在四个方面的“中美竞争”,即楷模之争,看谁能成为各国发展的榜样;合作之争,看谁能团结更多国家解决全球问题;红利之争,看谁能为世界带来更多利益;视野之争,看谁能带领人类走向更高的文明。这是一场大国崛起的持久战,需要中国人更努力。
现在,需要防范的是谈“美”色变。一谈到美国,就认为对方是坏人,不理不睬不合作,还要上各种手段,其实完全没必要。正确的方式是,平常心看待美国,看待中美关系,对美国不爱不恨不敌不友,不必恐惧,不必焦虑,也不必溢美,不必幻想!想想10多年前,中国GDP接近日本,中日关系恶化,但总结中国如何超越“中日必有一战”预言,对中国如何跨过美国这个外部最大影响变量的坎,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。
那么,我的结论是,每一个中国人该怎么办?今天有几点新建议。
第一,要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有基本的信心。有信心,不是说回到过去的中美关系,而是说对中美关系正经历新的试探、博弈、摩擦,不会陷入战争而是会进入新的状态,持有基本的信心;也要对两国外交决策层“斗而不破”的理性与能力持有信心。这样才不会惶惶不可终日,该投资就投资,该合作就合作,该争吵就争吵,回归大国常态的中美关系反而比过去更健康。大家想一想,即便一个班级里,成绩第一、第二的两个优等生,都难免常有争吵,更何况是两个大国呢?
第二,要不断向对手学习。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对手。从“道”的层面,美国不值得学,所谓政治体制、民主选举等,中国基本已看透其片面性、虚伪性;但从“术”的层面,美国仍然是相当值得学的对象,如科技创新、企业管理、全球布局、大学教育等。我一直主张,中国越会学习他国,就会变得越强。
第三,对美国要精准斗争,也要精准合作。对美国的各类挑衅,要坚决打回去,且须打准,还要打痛,让美国不敢再挑衅,或者想挑衅时多少会有一些顾忌。在这方面,近年来中国制裁一些欧美高官与机构,经验明显在提升。但另一方面,中国也要精准地交朋友,包括在美国交到更多愿意推动中美合作、帮助中国发展的美国朋友。美国政客有一些人是真坏,但美国人民多数还是不错的。
第四,要让艰苦奋斗仍成为下几代中国人的主调。生于1940、1950、1960、1970年代这四十年的中国人总体上相当辛苦,他们为中国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,为赶超美国打下了良好基础。现在,历史接力棒交给了1980、1990、2000、2010年代出生的下几代,少一些佛系,少一些傲娇、少一些情绪、少一些沮丧,多一些勤奋、多一些谦逊、多一些理性、多一些激情,再过二三十年,再看美国,或许就会像现在看日本、看欧洲差不多了。
原文标题《不要贩卖中美紧张,中国须加速改革带中美节奏》,文章来源于中国网。

推荐阅读 ▽


中美聚焦网|中美交流基金会

微信ID:chinausfocus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

觉得好看,就点个“在看”:)

 ↓↓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